舟山翻译公司报价 舟山翻译公司服务指南 舟山翻译公司联系电话
123

普陀|中韩竹筏跨海漂流的故事

舟山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舟山网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照片上的竹筏,是2003年3月22日在朱家尖南沙海面上将要远航的漂流竹筏。故事还得从1996年7月,在南沙举办的中韩两国竹筏首漂说起。当年中国杭州大学和韩国东国大学的历史学者,为探索史前人类海洋文明,决定共同组织实施竹筏跨海漂流探险。整个过程就是模仿远古先民利用竹筏这一航海器具,凭季风和海流的作用,从中国长江以南的海岸漂越东海和黄海,到达韩国西海岸,实现与远古的一次历史性对话。竹筏跨海漂流探险计划,最终由杭州大学向国家外交部申报并获批准。探险队在宁波镇海的一家木材公司扎制漂流竹筏,命名为“东亚地中海”号。为了避开内海众多过往船只干扰,探险队决定把竹筏拖到朱家尖南沙,选择在此起漂。舟山市政府在7月22日上午,在南沙为即将远行的中韩两国竹筏跨海漂流勇士举行隆重欢送仪式。

“东亚地中海”号竹筏,经过十多天的海上漂流,在到达韩国黑山岛附近海面时,受台风影响,原定航向东北,在狂风巨浪中不由自主地折向西北,最终在山东省的石岛靠岸登陆。因竹筏在风浪中有损,探险队无奈宣布放弃漂流探险。时年10月,杭州大学和东国大学在韩国汉城举办竹筏跨海漂流学术研讨会,韩国学者尹明喆根据漂流竹筏意外漂到山东半岛,提出在朝鲜半岛南端和舟山群岛、山东半岛海洋上,存在一条依靠风和海流为动力的海上航线。为此中韩学者决定次年再漂,漂流起点依然放在朱家尖南沙。

1997年5月31日下午,一车从奉化山区采伐来的大毛竹运抵朱家尖南沙,意味着第二次中韩两国竹筏跨海漂流探险启动。其中一位中国队员是来自宁海的退伍老兵吴连宝。他根据前一年竹筏跨海漂流失败的情况,对竹筏扎制提出改进意见:竹筏要做成中国江南一带的样式,筏首弧度弯曲上翘,以便在风浪中能迎浪而上;在筏上增加一根前桅,加大风帆的动力作用。尹明喆队长采纳了吴连宝的建议。吴连宝特地从家乡请来两位老师傅,把二十多支毛竹用火烤弯成弧形做筏首。探险队在南沙请了几位熟悉打绳结的老船工一起扎制,用结实的船工结扎制牢固的竹筏。还请一位当地木匠为竹筏做了一把舵、两支橹。把一间干栏式小木屋安装在筏上,用来贮存必需的生活用品。经过十天劳作,一条形似中国江南地区的竹筏扎制完工,仍被命名为“东亚地中海”号。

6月15日,舟山市政府在南沙为竹筏跨海漂流探险举行了盛大欢送仪式,省对外友好协会向探险队赠送了花篮。“东亚地中海”号在大家的目送下,开启了第二次跨海漂流探险征程。途中又遭遇台风侵袭,经过改良的竹筏抗风浪性明显增强,中韩两国五名队员齐心协力操控竹筏,终于在7月8日登上韩国仁川港,宣告“东亚地中海”号竹筏跨海漂流探险成功。

2002年6月,已是东国大学历史系教授的尹明喆,为证实一千多年前中华文明在东亚三国通过海上交流航线,形成灿烂的东亚中华文明圈,准备用竹筏从山东半岛出发,穿越黄海到达韩国仁川,再沿着韩国西海岸漂到日本福冈,完成一次更长距离的竹筏跨海漂流活动。活动原是和山东海洋大学合作,跨国漂流计划迟迟等不到外交部的批文而不能实施。心急万分的尹明喆,想到曾热情帮助过中韩竹筏跨海漂流探险的朱家尖街道。这年底尹教授利用参加普陀山方丈升座的机会,拜访了朱家尖街道主要负责人,向他提出请求,希望得到支持。经商议,朱家尖街道决定承担跨海漂流探险中国主办方的组织工作。2003年1月,街道专门成立中韩日竹筏跨海漂流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向外交部申报批文、落实竹筏制作营地、申请海关与边防通行、宣传与出征仪式等各项具体工作。项目报批经区、市、省外办逐级申报到外交部。外交部亚洲司参照1996、1997年中韩竹筏跨海漂流文件,批复同意在舟山举办竹筏跨海漂流探险活动。尹明喆据此组建中韩跨海漂流探险队,吴连宝又应邀参加。3月初两国队员赶赴奉化采伐毛竹运到南沙,一条以新罗航海家张宝皋名字命名的竹筏,在南沙扎制完成。3月23日上午,在舟山市政府领导、韩领事馆官员和朱家尖人民的热情欢送下,竹筏离开朱家尖。当时还处北风季节,竹筏无法逆风而上。探险队遂请朱家尖月岙村渔船航拖30多个小时,在距舟山400多海里的山东石岛附近海域放漂,“张宝皋”号竹筏带着五名中韩两国探险队员开始自主漂流,开启中韩第三次竹筏跨海漂流探险。 今年是中韩竹筏跨海漂流探险首漂20周年,竹筏作为人类史前航海器具所凸显的海洋文化遗产价值与三次竹筏漂流探险的壮举,就像一座无形的历史丰碑,已深深嵌入舟山群岛。


  • 相关文章

热门城市:
区县翻译 :

在线客服

QQ客服一
在线客服QQ10932726
QQ客服二
在线客服QQ10932726
QQ客服三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