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办好周刊?老爸老妈贡献了不少“金点子”
舟山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昨天,本报《老爸老妈》周刊创刊。昨夜今晨,记者兵分四路,深入岛城各大公园、菜场、老年大学,向市民免费赠阅300份《老爸老妈》创刊号,老爸老妈们为怎样办好这份周刊贡献了不少“金点子”。
“蛮好,服务性内容蛮多的”
记者翁青青发自普陀北安公园、青龙山公园
“哦,有免费晚报看哦,小姑娘谢谢侬哦。”昨晚7时,记者来到沈家门北安公园,开始分发《老爸老妈》周刊创刊号。
“你们晚报前两天开了天窗嘛。”家住泗湾的姚素梅婆婆说,“不晓得是什么意思,还以为你们是没稿子了。”今天拿到这份晚报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新推出的《老爸老妈》周刊啊。”
今晨6时多,记者来到青龙山公园,正在锻炼乘凉的王军老伯拿到《舟山晚报》后,掏出兜里的老花镜坐在石凳上仔细地看了起来,“阿拉老年人还是爱看报纸,看得爽快。”
第一期《老爸老妈》周刊得到了一致好评:“蛮好,服务性内容蛮多的。 ”不过大家也提出了一些要求:“老年人看报,还是希望字体能再大一点,排版别太密。”
“居家养老好啊,回头填上寄给你们”
记者徐莺、李晓旭发自定海海山公园、北门菜场
今晨6时20分,定海海山公园聚集了不少打球、跳舞的老爸老妈。记者抱着100份报纸刚开始发送,就遇上几位晚报的“铁杆粉丝”,“家里订过啦,前天那方格稿咋回事啦?我还以为让我们写作文呢! ”一位老爸诙谐调侃。
坐在公园的石阶上,胡大姐翻看着《老爸老妈》周刊,顺口提起了建议:“要是字号再大一点就好了,像我50来岁还能看得清,要是年纪再大一点,就得戴老花镜,费劲。”她指着《老人住老房子 防火!防火!防火!》一文中的导语说,“像这么大的字就好了。”
北门菜场门口,记者向何大妈介绍起报上“居家养老金点子”的问卷调查,何大妈把报纸塞进了自己的袋子,“居家养老好啊,回头让我媳妇填上寄给你们。”
半个多小时后,记者手中厚厚一沓报纸很快变薄、送完。
“帮忙问问,今年退休工资什么时候开始加? ”
记者石艳虹、朱蔚发自定海公园
今晨6时半,记者准时到达定海公园北门,开始送报。
“阿伯,送您一份昨天刚创刊的《老爸老妈》……”记者送上晚报,并跟每一位老爸老妈讲。
一份一份,晚报很快少起来,到了后来,不是记者分发,而是老爸老妈来讨了。
“也给我一份。”记者正向一位老爸老妈发报纸,旁边两位老爸老妈也围上来“讨”。旁边一位跳广场舞的阿姨连忙喊:“给我们几份,先放到包上,一会我们看。”
有七八位一起晨练的老爸老妈集体向记者“讨”了报纸,围成圈细细读起来。一位老爸还特意委托记者帮忙问问,今年退休工资什么时候开始加?
不到半个小时,100份报纸都被老爸老妈“讨”光。
老爸老妈们对这份周刊的热情令人感动
记者徐莺、石艳虹发自舟山老年大学
今天上午9时,舟山老年大学的教室里,受邀来为周刊“挑刺”的老爸老妈人手一张《舟山晚报》,七嘴八舌议论开了。
“昨晚已经看到晚报了,挺好,内容蛮全面的。”胡定梅阿姨说,“我家订有一份外地的老年报,但广告太多,都是卖药的,要是《老爸老妈》周刊以后登广告,希望能货真价实。”
“阿拉老年人,喜欢看养生方面的内容……”座谈会上,一位老伯建议,不过洪阿姨的想法不同,“现在微信上消息转得很快,最多的就是养生,我建议少一点转载、摘抄,最好有舟山本地的内容,接地气。”
“我们最喜欢看旅游方面的内容了,希望晚报以后能组织一些活动。”“最好还有烧菜的内容,让老爸老妈都来露一手。”“这位老伯是书法协会会员,字写得可好了,最好有版面让他登登书法作品”……老爸老妈对这份周刊的关注和热情令记者感动。
看完有想法,来这里留言
-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